叹乎阎王老爷迟迟不收我,而我也不愿意被“闲死”,便找出古书通行本《小戴礼记》来漫不经心地翻阅,旨在消磨这足以闲死人的余生时光。
无意间,读到书中的“下寿60,中寿80,上寿100,仙寿120”这句话,解其意是说这“四寿”是应该宴宾客而过的,但却与民俗相传的“寿有三不过”的说恰恰相反;把这俗话说全了,则是:“寿有三不过,后代福气多。”
而“三不过”,又指的是什么? 民俗答曰:“不到六十不过大寿。”
展开来讲,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认为,以六十年为一循环;六十岁,又是人生的第一轮花甲年,所以很多人会在六十岁的时候,邀请身边的亲朋好友一起庆祝生日。 但如果不到六十岁就大操大办地庆祝生日,身边的人将误会你已经到老年了,可能命不久矣,这对你来说是“不吉利的”。
笔者对生日“三不过”的亲历,相当灵验,因此对民俗相传的“寿有三不过,后代福气多”这话深信不疑。
百度图片
1994年夏天,笔者在家中突然莫明其妙地口喷鲜血,在家人陪伴下由单位司机送医院急救。医生诊断为急性支气管扩张疾病(加之酷暑天工作过度劳累)而大吐血,输了几瓶“点滴”便离开急诊室回家静养。
从此,便三天两头地发病,开始出现咳嗽、胸闷、气紧、哮喘等症状,但未能引起重视,更未积极治疗。延迟至次年阳春三月,仍然带病赴湖州,参加由新华社国内部一年一度定期召开的40余职业新闻人的“特约会”,而且还穿梭于江、浙、沪数省市采风。
到了届满50岁之前,在亲友的“做个大生冲冲喜,也许病会好转”建议下,笔者于1996年1月27日举办了5桌庆生宴席;除了业内同仁和单位一把手到场,时任市委常务副书记和市政府常务副市长,在分赴区县的列行春节慰问后也及时赶到,恭贺我的所谓“五十大寿”。
殊不知,在操办“五十大寿”之后,不仅未能收到“冲喜”而化解凶煞的善果,反到是病情日盛一日,事业也江河日下......甚至,在55岁那年某日,在闹市区巧遇官场中老熟人某秘书长时,对方竟眼里有活地对我惊叫道:“听说你.......你,是死了的哒?!”我调侃道:“是哒,你面前的我,是死灵魂现身呀。”
之后,在空气清新的风景区四处漂流,调养身心,竟然遗忘了60岁生日,病体反而逐日渐好起来。直至岁满70前夕,因拗不过家人的“宴庆70岁大寿”的主张,过了一次较为热闹的70岁庆生仪式。从此,竟然日复一日地身体健康起来,现在78岁了还能天天游山玩水,驱车野钓嘞。
现在,笔者对民俗相传的“寿有三不过”和“不到六十不过大寿”这类话,愈加深信不疑。因为,我已尝试了。